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618章難言之隱,無奈之選

關燈
第618章 難言之隱,無奈之選

中國皇帝是世界上最難做,也是最難伺候的皇帝。同時中國儒家文化和文明體系,讓皇帝特別要面子和重視權利的邊界。

如果大臣從事跟皇帝說,這件事該怎麽做,那件事還怎麽做,尤其是當著外國使節的面前,拿著指揮棒讓皇帝跟著你的節奏走,皇帝會覺得很不痛快,感覺你在攛掇他的權利和威風。

尤其是碰上疑心病重的皇帝,就會懷疑你想幹啥,老子的事要你管。

所以中原王朝很少出現系統性的強勢外交機構,即便有,也是以皇帝掛帥的核心統治階層。

而且皇帝掛帥後的問題也很大,碰上西漢王朝和唐王朝前期,問題還不是很大,因為都是對外型的強勢外交。

要是碰上兩宋的皇帝,而且兩宋的皇帝一個比一個慫,也掛帥主持外交,這種外交就可能變成皇帝賣國。

所以中原王朝的外交更像是家庭外交,天朝是家長,周邊的邦國都是自家的親戚和孩子。

可國家關系不是過家家,更不是自己的親戚和孩子,你這麽想,他們可不這麽認為。

他們覺得你是在侮辱他們的智商和尊嚴,所以你越是客氣,他們心裏越是扭曲,一旦你哪天得了重感冒,躺在床上,從老虎變成病貓,他們就會敢於虎口拔牙捋你的胡須。

碰上這種情況,中原王朝再遇上個混賬皇帝,往往都是息事寧人,給點小錢當做是打發窮人要飯的。

可問題是每次給的不光是錢的問題,每次以出讓一星半點的土地息事寧人,一年兩年問題不大,這要是五十年一百年,那就是一兩個省沒了。

而且中原王朝的混賬皇帝比明君多了去,每個混賬皇帝割讓一點,一個王朝至少沒了三分之一的國土。

你把國土讓出去容易,收回來你說收就收。

因此從現在開始,就有必要建立一套外交制度,對於那些敢於蹬鼻子上臉的,就該給予顏色,將其扼殺在萌芽。

女帝對沈雲卿的預案細節很是滿意,許多內容看似都是細枝末節的內容,但追究起來都是可能被訛詐的利益關切。

“愛卿思慮周到嚴謹,真乃我朝之福。”

“陛下過獎了,只臣一人有此才能並非朝廷的幸事,朝廷還應廣納賢才,培養與臣一樣的人才,朝廷才能有人可用,不至於臣百年之後後繼無人,令朝政雕落。”

“嗯,言之有理。那愛卿可想好以何名義離京。”

“臣以隨使團出關策應為名,留守同州。待等郭蕭逸使團離去兩日後上路。”

“此議可行,但要做好萬全準備,不可馬虎。”

“是。”

原計劃是隨行一千領軍衛,三千龍武衛。由於出使順序改變,這次還要多帶新練的戎武衛一千人,兩千桿槍才放心。

此外還緊急定制了一批槍套,用於嚴冬保暖,防止天氣太冷,開槍發生炸膛事故。

二〇二七型活門步槍定型倉促,雖然解決了安全和和可靠性問題,但是沒有進行低溫測試,所以完全不清楚低溫情況下的安全性能。

而且按一貫的經驗,碳鋼在低溫下的性能並不怎麽樣,所以為了以防萬一,還是定制一批羊皮槍套較為保險。

使用時槍套裹住槍管和槍機部分,只露出活門和扳機、護弓。

離開禦書房,沈雲卿馬不停蹄出宮趕去李義清府上。

三天過去,這貨也不吭聲,沈雲卿琢磨著他應該早做出了決定,只是不夠主動而已,甚至在掩耳盜鈴,保佑朝廷把他給忘了,然後這件事就給賴了。

“老爺,海郡王又來了。”

“真是陰魂不散,去,引他去西園。”

“是。”

李義清這幾日吃不好睡不好,輾轉反側夜不能寐,他沒什麽大理想,既不想青史留名,也沒想過拋頭顱灑熱血,他只想著安安穩穩升官發財,然後史書上留下一筆。

這就是多數文官的真實寫照,不求大功,但求無過。官僚系統發展到這個份上,也是中原文明異變的結果。

儒家文化經過一代代帝王和文官的修改,最後改的面目全非,連孔老夫子也不認識自己的徒子徒孫會是這種混賬王八蛋。

少時李義清邁著沈重的步子來到西園,眼神就像是灌了鉛,目光沈重而無神,一副死相,全然沒有十二年前的嘚瑟和傲氣。

“李大人,陛下的建議可考慮清楚。”

“本官有得選嗎。”李義清抱怨道,“不滿”兩字已經寫在臉上。

“那李大人的意思是同意嘍?”

“但本官離京總得有個合適的借口,否則如何瞞得過百官。”

“這你放心,陛下不日就會下旨,讓桑尚書調李大人前往河北主持西遼輜重轉運之事。”

由於第二批使團是秘密出使,在第一批使團返回之前不能公開,所以以什麽名義離開神都很重要。

而且第一批師團剛走,李義清、邱繼匡、沈雲卿就都離開神都,很容易引發各方猜測和聯想,所以就得有個合理的借口。

沈雲卿將以策應使團為名,隨第一批使團前往同州,但是不出關。

而李義清會被調動去河北,負責西遼輜重轉運和日後民生物資的調度工作,名義上是讓他避避現在的輿論風頭,然後再回來。邱繼匡被派往隴西,盯著忽喇大軍。

這樣一來,三人就都有了合理離開神都的借口。

得到李義清的答覆,沈雲卿繼續說道:

“李大人啟程後,塞外已經下雪,所以此行塞外路上可能需要兩月,期間本王將與李大人還有邱大人關照諸多細節,還望李大人盡心竭力,莫要怠慢。”

“放心,劉某雖然無德無能,但還不至於混賬到不顧民族大義。”

盡管李義清嘴上說的大義淩然,沈雲卿其實很懷疑,如果他在完全沒有心理準備的情況下,被忽喇抓住嚴刑拷問和威逼利誘,多半還是熬不住,肯定會松口。

但如果有心理準備,不上皮肉之苦,單純的利誘和口頭威脅,李義清還是有能力應付的。而大多數昏官根本經不住口頭上的利誘和恐嚇,更別說是皮肉之苦。

所以可怕的不是貪官,而是昏官,貪官的問題是從本質上而言是經濟犯罪,多數情況下不會上升到政治犯罪,除非發生政治勢力的派系對決,要拿你開刀。

而昏官的問題不僅僅是貪汙受賄經濟犯罪,多數情況下可能是政治犯罪,尤其是在君主制下,昏官往往造成嚴重的政治問題。

當然,多數時期昏官和貪官基本上同時出現在腐敗官員身上,既昏庸和貪腐同時具備。

而只貪腐,不昏庸,有點能力的官員其實真不多,而既清廉又不貪腐,還有能力的循吏就更少。

所以到了明朝中後期開始,“循吏”這個代表公正公平,為民謀福利,建設經濟的褒義詞,開始變成中性詞,既那些雖然貪汙,但還能有些政治、經濟建樹的官吏,以及那些清廉而有才幹的官員,這兩類人都默認是循吏。

之所以出現尺度上的退步,根本原因就是明朝中後期的地方資本財閥和地主階層與文官集團深度勾結,導致官僚集團幾乎無人不腐,無人不墮落。

所以已經到了不可能肅清官場腐敗的地步,但朝廷還要靠這些官吏支撐,所以只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將就著過吧。

清朝雖然長期強調官場清廉,實際上從清朝建立之初,就沒有不貪的官。

確切的說,清朝建立之初,接收了大批投靠清廷的明朝官吏,這些官吏不說全部吧,多數都有黑歷史,而這些明朝降官背後,又有山西、江淮商人的背景。

因此清王朝建立之初,就是建立在明朝腐朽之上的,連帶感染了清王朝。

雍正時期雖然懲辦了一批貪官汙吏,但是政策持續性太差,也沒有制度化,所以到了乾隆時期又是大片蛀蟲發展的黃金時期,乾隆本人自己就養中華第一貪——和珅

所以清朝中期開始的高薪養廉政策,雖然初衷是讓腐敗收斂,但實際上已經變成朝廷腐敗公開化。

清廷長期的腐化帶來效率低下,官僚系統的平庸化,文明陷入停滯和僵化。

李義清是為數不多貪官中能有些作為的官吏。

用人不在於其背景,只在於怎麽用才能達到目的,用在什麽位置。

這是特殊時期無奈的選擇和非常措施,沈雲卿當然也不想這麽做,而且是有風險的。

說服了李義清,沈雲卿懸在心頭的大石稍稍落下。

離開李義清府上,沈雲卿馬走在街上漫無目的走著,往來的行人川流不息,隱隱可見盛世中興的氣息。

相比年初的逃難潮,朝廷接連在西遼打了幾次勝仗之後起到了穩定民心,提振時期的作用,新編岐軍的出關也暫時緩解了老百姓的恐懼和驚慌。

同時舉行的財商大會也向天下傳遞了一個信號,朝廷正在扭轉局面,而且是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受到朝廷用兵和政策的影響,年初避難的人口正在回流,同時天下各地大大小小的財主和文人墨客紛至沓來,都想到神都尋覓發財致富,出人頭地的機會。

不用多久,神都的人口會突破一百五十萬,兩百萬,五百萬也有可能,一個嶄新的時代正在到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